人脑的容量有限,为了在有限的脑容量中高效的存储更多的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变成自己的文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变成文章,出于篇幅、与其他知识点的关联等原因,很多知识当前还处于一种零散状态。
为了更有效的管理这些零散知识,现在将它们都存储在博客中的这个模块之中。当某些知识变成了一种常识或者许多知识积累了足够的信息量能够写一篇文章,则这些知识就会从这里删除。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
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的梅尼大会堂内召开。三级会议是法国传统的代议制会议,参加者为组成法国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贵族、神职人员和平民。从中世纪起,解决财政问题就一直是三级会议的重要任务,不过自1615年以来三级会议一直名存实亡。路易十六重新召开三级会议的时候,以为一切都会与从前无异。法国人几个月来一直要求重新召开会议,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和国王一样认为不会有什么变化。
三级会议旨在解决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国库空虚。资助美国的独立战争(1775—1783),对国库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据估计,这笔支出至少高达200亿法郎,法国因此负债累累。巨额债务导致了国家财政长期赤字,这个棘手的问题给路易十六后续的统治造成了压力。古老的税收制度无法减少财政赤字、改善经济状况,致使国家濒临破产。
实际上,1788年法国的税收仅为4.7亿法郎,而支出则超过了6.3亿法郎,其中一半都是为了偿还国债(甚至仅仅只是支付利息)。因此,当年的赤字高达1.6亿法郎。看来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彻底改革税收制度,以创造更广阔、更稳定的税收基础。
法国为什么要支持美国独立战争? 主要原因是地缘政治与对英国的报复. 法国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败于英国,丧失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印度部分领土)。支持美国独立被视为削弱英国、恢复法国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机会。可阅读法国支援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探究了解更多因素
科学革命的密码
这本书将通过分析西方近代史, 回答 “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这个著名的 “李约瑟之谜”.
对于这个问题的通常解释是 “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即 “科学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作者认为社会需求才是推动科学革命和技术变革的最大动力. 而没有任何社会需求比得上人类在集体死亡面前产生的求生欲望和由此导致的集体行动.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先发明了欧式几何, 而是谁先产生了把数学应用于军事和枪炮工业, 应用于描述炮弹轨迹的社会需求. 正是这种社会需求的缺乏导致了发明火药的中国并未产生科学革命.
杂谈: 从巫师三看中世纪技术水平
技术时代
《巫师3:狂猎》的世界在技术水平上主要对应欧洲的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早期(约14世纪至16世纪初),但具体设定融合了历史元素与奇幻创作,需从以下方面分析:
剑、斧、弩等是主要武器,符合中世纪(尤其是14-15世纪)的特点。游戏中出现的早期火药(如炸弹和矮人火药)则类似欧洲15世纪后火器逐渐兴起的阶段。板甲和链甲混合使用,大型石制城堡的防御工事,均体现中世纪晚期军事技术。
铁匠铺、风车、水车等设施与中世纪技术一致,但某些机械装置(如凯尔莫罕的机关)带有文艺复兴早期的工程灵感。游戏中帆船的设计接近中世纪晚期汉萨同盟时期的商船,但航海技术未体现大航海时代的突破。
领主、农民、行会构成的等级社会,以及宗教势力(如永恒之火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预,均影射中世纪欧洲。诺维格瑞等大城市有中世纪晚期自由城市的繁荣(如市集、大学),但卫生条件和建筑风格更接近14-15世纪。农村地区则以木制房屋、自给农业为主,技术停滞类似中世纪早期。
书籍与印刷术
真实历史中的中世纪书籍生产以手抄本主导。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普及前**,书籍完全依赖手写(由修道院修士或专业抄写员完成),成本极高,生产速度极慢。一本《圣经》需数名抄写员耗费1年以上。中世纪早期使用羊皮纸(parchment)(需宰杀约200只羊制作一本《圣经》),13世纪后逐渐引入中国传入的纸张,但直到15世纪才在欧洲普及。
14世纪欧洲的书籍总量可能不足百万册(对比:15世纪印刷术后,仅古腾堡《圣经》就印了约180本)。拥有书籍者多为教会、贵族或大学,普通民众几乎无接触机会。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约1440年)使书籍生产成本降低90%,产量飙升。但这一技术普及已是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过渡阶段,与游戏中部分地区的技术水平(如火药、机械)存在时间重叠。
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书籍都可以视为奢侈品. 大规模的生产书籍是非常近代的事情了.
下水道系统
《巫师3》中庞大复杂的地下下水道系统(如诺维格瑞或奥森弗特的下水道)在现实中的中世纪欧洲几乎不存在,它是游戏对历史与奇幻元素的融合创作。
现实中的中世纪城市排水系统以简单明沟为主: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依赖露天排水沟(甚至直接在街道中央挖沟),将污水排入河流或自然渗入地下。这些沟渠狭窄、易堵塞,卫生条件极差。城市扩张混乱,排水设施零散,直到文艺复兴后期(16-17世纪)才出现较完整的砖石下水道(如伦敦的弗利特河改造)。
巴黎12世纪开始建造石砌下水道,但规模极小,仅服务于少数区域,且长期与饮用水道混用。伦敦14世纪前依赖泰晤士河自然排污,1339年才立法要求居民修建门前排水沟,但仍是露天设计。部分罗马城市(如科隆)保留了古代下水道遗迹,砖石拱顶结构,主干道宽约3米、高4米,部分沿用至今,但中世纪居民缺乏维护技术,多数已废弃。
污水横流导致霍乱、黑死病频发(如1348年瘟疫)。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后,现代密闭下水道系统才在欧洲普及。工业革命导致人口暴增,泰晤士河被污染,1858年“大恶臭”(Great Stink)事件迫使议会行动。
一般性历史知识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政治实体,存在于962年至1806年,名义上延续了近千年。它并非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而是以基督教世界为核心的多民族松散联盟,覆盖今德国、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及低地国家等地区。以下是其主要历程的概述:
1. 形成与早期发展(962–13世纪)
• 奥托一世加冕(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Otto I)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诞生。帝国继承了查理曼帝国的传统,宣称对基督教世界的领导权。
• 政教关系:皇帝与教皇长期争夺权威,如“叙任权斗争”(1075–1122年)。亨利四世(Henry IV)的“卡诺莎悔罪”(1077年)象征教权对皇权的压制,但最终双方在《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中妥协。
• 霍亨斯陶芬王朝(12–13世纪):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和腓特烈二世试图强化中央集权,但遭到意大利城邦和教皇的联合抵抗。帝国重心逐渐从意大利转向德意志本土。
2. 封建化与权力分散(13–15世纪)
• 大空位时期(1254–1273):霍亨斯陶芬王朝终结后,皇位长期空缺,诸侯势力崛起,帝国走向分权。
• 金玺诏书(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诏书,确立七大选帝侯(3位主教、4位世俗诸侯)选举皇帝的制度,承认诸侯自治权,帝国成为诸侯联盟。
• 地方邦国崛起: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和继承逐渐掌握皇位(1438年起几乎垄断),但皇帝实际权力限于家族领地,帝国议会(Reichstag)成为各方博弈平台。
3. 宗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16–17世纪)
• 宗教分裂(1517年后):马丁·路德引发新教改革,帝国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阵营。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确立“教随国定”原则,暂时缓和矛盾。
•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宗教冲突升级为全欧混战,帝国人口损失三分之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诸侯完全主权,帝国进一步碎片化,沦为象征性框架。
4. 哈布斯堡霸权与帝国衰落(17–18世纪)
• 奥地利崛起:哈布斯堡家族以奥地利为核心,扩张至匈牙利、波西米亚,并与法国、奥斯曼帝国争霸。皇帝权力依赖家族领地而非帝国权威。
• 普鲁士的挑战:普鲁士王国崛起,1740年腓特烈大帝发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打破哈布斯堡独大局面,德意志形成奥普两极格局。
• 启蒙与改革压力:帝国陈旧制度无法应对现代国家竞争,诸侯改革(如普鲁士军事集权)削弱帝国凝聚力。
5. 解体与遗产(1806年)
• 拿破仑冲击: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横扫欧洲,1804年自称皇帝,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放弃称号(1806年),帝国正式终结。
• 后续影响: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德意志邦联,为1871年德意志统一奠定基础。帝国传统影响了欧洲联邦理念和现代德国的联邦制。
制度与文化特征
• 非集权体制:帝国无固定首都、常备军或统一法律,依赖诸侯、自由城市和教会的松散联合。
• 双重身份:皇帝由选帝侯推选,需教皇加冕(后期取消),兼具“罗马皇帝”的神圣性和德意志君主的现实性。
• 文化多元:拉丁语为官方语言,但德意志语逐渐普及;哥特式建筑、经院哲学和帝国法传统(如《萨克森明镜》)影响深远。
神圣罗马帝国常被伏尔泰讽刺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但其复杂的政治实验和多中心结构深刻塑造了中欧历史,成为理解现代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历史参照。
最后更新: 2025年04月20日 21:28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